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科研专项“我国及西北太平洋关键海域人工放射性水平变化调查”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西安召开
2025年5月15日,我所承担的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科研专项“我国及西北太平洋关键海域人工放射性水平变化调查”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在西安举办,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的领导、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领导、项目专家组专家和项目组成员代表共40多人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孙有斌所长代表项目承担单位致欢迎辞,感谢中国科学院以及参加单位的大力支持,指出项目组经过3年多的努力,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取得了系统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社会意义。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王猛副局长对项目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希望项目组加强对成果总结分析,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在核环境安全方面的需求,推动科学研究发展。安芷生院士强调了在当前我国核环境安全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对项目在立项、执行中侯建国院长给予的支持和直接指导以及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给予的指导帮助表示感谢,指出项目团队围绕核环境安全问题向中央提交多份咨询报告,多次获得中央领导批示,成果突出,希望项目能够获得延续支持。周卫健院士对项目组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使命担当,克服任务紧、样品采集难、样品数量大、核素多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成功获得大量亟需的海洋人工放射性核素数据,表示高度肯定。同时,鉴于目前海洋环境辐射安全的现状,及海洋环境中放射性核素动态变化和累积效应,希望项目组能够持续开展长期研究,为国家提供精准且时效性强的数据,助力国家在相关领域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
项目负责人地球环境研究所侯小琳研究员汇报了项目总体执行情况,并对照项目任务书中目标和考核指标,详细汇报了分析方法研发、海洋环境样品采集分析与获得的数据等,介绍了项目获得的我国边缘海及西太平洋关键海域氚、碳-14、锶-90、碘-129、铯-137、钚-239、钚-240等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水平、时空分布、传输过程和驱动机制、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信号的甄别,以及海洋数值模拟预测等成果。专家组听取汇报并进行了认真讨论,认为项目通过系统研究,在海洋样品中关键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方法研发,我国海域关键核素的空间分布,来源、迁移路径和动力学机制调查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成果,向国家提交咨询报告获得批示及采用,为维护国家海洋核环境安全和国家外交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全部预期研究目标,成果优秀。专家组还对快速分析方法开发推广,数据共享,低剂量辐照生物效应等方面给出了意见和建议。专家组建议有必要对该项研究给予持续支持,为维护国家海洋生态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参加,2021年6月启动, 2024年5月结束,历时三年完成。项目通过参加36个航次获得4700多份海洋样品,分析获得了5400多个核素数据。建立了我国及西太平洋首个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水平、空间分布数据库,初步理清了放射性核素在这些海域的运移路径及其在海洋生物中富集和转化。为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及时提供科学支持。该项成果对我国的海洋核环境安全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示踪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综合绩效评价会议合影
孙有斌所长致欢迎辞
王猛副局长讲话
安芷生院士讲话
周卫健院士讲话
侯小琳研究员作项目结题报告
综合绩效评价会议专家组与项目组开展讨论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