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奥巴三方科研携手 共探人类世放射性标志物欧亚记录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简称 “地环所”)环境过程示踪研究团队一行,在IGCP 732项目合作基础上,依托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未来伙伴网络专项”资助,应奥地利维也纳大学Michael Wagreich教授邀请,赴奥开展《人类世放射性标志物欧亚记录对比研究》项目合作与联合野外科学考察。团队由张路远研究员带队,刘起高级工程师、王妍芸助理研究员同行,与维也纳大学及巴基斯坦真纳大学科研人员携手,在奥地利开展项目交流与科学考察。
本次科考严格遵循项目规划,科考路线沿维也纳西北上施泰尔马克地区至西南部格拉茨断面有序推进。联合科考队聚焦阿尔卑斯山北麓、施瓦岑贝格国家自然公园等关键点位,开展系统性采样工作(图1)。科研人员精准采集了苔藓、表层土壤、土壤剖面、河水、湖水等多类型环境样品,更获取到一份极具科研价值的树木年轮样品,该样品完整记录了人类核活动以来的环境气候信息,为追溯放射性标志物的时空分布规律提供了珍贵的自然载体。
图1 联合考察队在阿尔卑斯山脉拉克斯山与巴特弗斯劳森林考察合影
除野外考察外,团队与维也纳大学科研人员展开深度协作,成功获取哈尔施塔特湖沉积物和黄海沉积物两个高分辨率沉积物柱样品,并在维也纳大学实验室高效完成样品分样、前处理等关键环节,为后续实验室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图2)。访问期间,团队还参观了维也纳大学地质博物馆,系统了解了该校在人类世研究领域的历史积淀与前沿成果,进一步深化了双方的学术互信。
本次合作得到多方科研力量支持。维也纳大学Michael Wagreich教授、Eun Young Lee研究员、Mehwish Bibi博士后、Veronika Koukal博士、Xinxuan Xiang博士研究生等 5 位学者,巴基斯坦真纳大学Shahid Iqbal教授,以及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Ronald Pöppl高级研究员共同参与。在为期一周的交流中,中奥巴三方科研人员围绕人类世放射性标志物的欧亚记录对比展开热烈研讨,不仅充分交换了各自在样品分析、数据解读等方面的研究心得,更明确了后续合作的具体方向,为构建跨区域科研合作网络迈出关键一步(图3)。
作为 “未来伙伴网络专项” 的重要实践,此次国际科考搭建了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三方协同攻关,将进一步填补欧亚大陆人类世放射性标志物对比研究的空白,为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长寿命放射性核素来源、迁移转化及生态影响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对推动国际地球环境科学领域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