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二十九期-环境放射性分析与示踪(会议手册)
为持续推动研究所青年科研人员多学科交叉,进一步拓展科研宽度,深化纵深发展,强化科研中坚力量,扩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环所小组秉承和发扬研究所《古今风云》论坛的精神与风格,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筹办《古今风云·青年论坛》。论坛将通过多学科融合,扩展科研维度,孵化新思路、新方向,打造青年学者蓬勃发展的新势力、新局面。
《古今风云·青年论坛》第二十九期将聚焦环境多种介质中重要人工放射性核素的分析技术进展及其在生态环境示踪中的应用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欢迎各位老师和同学参加!

*备注:30分钟报告+15分钟交流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环所小组 核环境安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地学分会
罗茂益,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长寿命放射性核素(129I、238~240Pu、237Np、241Am、244Cm、90Sr、99Tc、147Pm、U、Th)放射化学分离方法学研究、质谱(AMS和ICP-MS)测量技术方法学及相关应用研究以及智能化化学分离设备的研发。主持及参与国防科工局、科技部、国自然等多项科研项目,建立应急状况下、低水平环境介质、超低水平尿液中锕系核素和90Sr的联合分析方法;超低水平129I的无载体分析、无载体形态分析方法;药物中活化及裂变产物杂质的分析方法等。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授权多项专利,获得多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中核科技进步奖、中国辐射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

原妮,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放射化学分析专业,主要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研究,参与面上项目2项,山西省重点研究项目2项。

姜欢,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工程师。主要从事痕量放射性核素(氚、碘、锶、钚)的分析测定及环境行为研究。建立了多种基于 ICP-MS 的高灵敏检测方法,应用于环境水体、冰芯及树轮样品中核素的形态分析与含量测定,近期围绕海洋生物的放射化学分析与应用展开系列研究。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参与中科院重点部署项目及先导专项等多项科研工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

房苗,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师从侯小琳研究员,围绕环境变化与示踪方向,从事海洋环境中90Sr的分析及其示踪研究。主持黄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1项,参与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项目、陕西省技术创新引导专项等项目。目前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