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青藏高原东北部构造生长研究取得新进展
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山组合地貌格局形成和广大区域二维及三维形态上的生长过程及动力学对于理解现在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地质演化中蕴含的大陆动力学知识及其重要的区域及全球气候效应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诸如火山岩、恢复于稳定同位素的古高度、古生物及低温热年代学等记录对青藏高原在不同地质时期的古高度与范围进行了地质重建,但是这些记录主要从高原某一区域分析入手,重点对高原的高度变化过程提供重要信息,对于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之后广大范围内是整体抬升还是断裂活动造成小范围地势提高增强的风化作用与物质搬运造成附近盆地也一起提升,还存在争议。而且,对于两大板块在碰撞之后很快就把应力传递到东北部边缘的构造应力场作用下高原内部生长过程,我们还有很多疑问。
我室常宏研究员联合国内外同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重点及面上项目)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共同支持下,对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及相邻的阿尔金山、昆仑山等区域进行了大范围的野外调查及综合研究,通过新生代剖面年代学、沉积学、变形特征等分析,建立了渐新世以来新生代地层框架,结合区域气候研究的结果,识别新生代地层中构造运动的信息。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北部始新世构造运动就开始了这一区域的生长过程。物源区隆升造成了磨拉石建造的发育,特别是在中新世中期大范围的构造运动再次活跃,使得柴达木盆地周边及内部断裂活动性的提高及沉积物分布及厚度的明显变化。15Ma左右沉积速率数倍的突然提高及其与气候变化过程上的不协调,显示了构造运动在这一区域地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该项研究成果目前已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上(Chang et al., 2015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该项研究成果也是我国新生代沉积地层研究重建区域构造运动过程的一个新进展。新生代沉积地层中记录了自身沉积过程中的构造运动特征及气候变化信息,是一种理想的区域地质研究载体。但是由于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解析某个单独影响因子过程中有很多不确定性。近十年,常宏在承担安芷生研究员主持的基金委及科技部项目过程中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Peter Molnar教授等美国专家合作,对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生代地层及其与区域构造单元的时空关系等开展了细致的研究。由于阿尔金断裂对于青藏高原北部边界的限定,首先通过地层沉积环境变化、沉积速率等,对于阿尔金断裂在上新世构造活动性质进行了分析、(Chang et al., 2012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随后在大陆科学钻探项目的支持下对前人认为处于稳定状态塔里木盆地开展了沉积特征与构造单元协同演化的研究,发现在塔里木盆地基底在早更新世也进入了构造活跃期,在隆起区沉积速率明显降低的事实(Chang et al., 2014)。
我室盆地分析研究小组近年发表了多篇有关青藏高原东北部盆地分析(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论文。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地层及其中的化石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