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室在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汞示踪火山活动方面取得进展
汞是追踪火山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键地球化学指标,但是否是古火山活动的可靠指标,单纯反映火山通量?
近日,黄土与气候变化团队常宏研究员、李乐意副研究员等在青藏高原中北部沱沱河盆地开展了相关的汞浓度研究。首次提供了青藏高原中北部沱沱河盆地从晚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约37–20 Ma)连续的汞浓度记录。
研究发现:沉积环境,而非火山活动,是控制汞在沉积物中保存的主要因素。
研究显示,尽管在37–33 Ma和28.5–27 Ma期间区域火山活动强烈,但沉积物中汞浓度并未显著升高。相反,在约25 Ma之后,尽管火山活动减弱,汞浓度却显著上升并持续处于高位。这一“反直觉”现象归因于沉积环境的转变:早期主要为氧化性河流相砂岩,不利于汞保存;而~25 Ma后在暖湿气候与季风增强背景下,湖泊相细粒沉积通过粘土吸附和还原条件等有效捕获并保存汞。

图1. 沱沱河盆地汞浓度和区域岩浆-火山活动、全球气候变化等对比
该研究强调,沉积环境可掩盖原始火山汞信号,对陆地系统中汞作为火山指标的应用提出警示。
该成果发表于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研究工作得到了二次青藏科考、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黄土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联合资助。
论文题目:Leyi Li, Hong Chang, Philippe Sorrel, Xiaoke Qiang. Mercury in foreland basin sediments of the central northern Tibet: evidence for non-volcanic controls in a late Eocene – early Miocene Mercury record.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2025): 105123.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5.105123
附件下载: